( F3 R8 B, P' Z1 M2 O, y! `% P$ F1 B# f" }8 o C. G
传统机构对此付出了代价。在整个 2010 年代,许多公司争相将自己重新定位为科技公司。银行、支付处理商和零售商开始自称金融科技公司或数据公司。但很少有公司能获得真正科技公司的估值倍数——因为其基本面往往无法与叙事相匹配。% ]' @% W: p- T: T7 ~
6 s% u9 L5 r) a {摩根大通曾高调宣称自己是「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而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和富国银行则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巨资。然而,这些努力很少能实现平台级的经济效益。如今,这类企业科技妄想已成废墟——明确提醒我们,无论如何包装品牌,都无法超越资本密集型或受监管商业模式的结构性限制。2 F& l. d* A; H7 @# X* r
/ x" C8 R7 |; l ( T5 i! e8 s1 l' q- A# u" k+ q( _9 t2 k2 e) E
加密行业如今正面临类似的身份危机。DeFi 协议希望获得与 Layer 1 类似的估值。RWA 去中心化应用则试图将自己塑造为主权网络。每个人都在追逐 Layer 1 的「科技溢价」。 6 d: R. ~' y" t& J4 I, v / R# k2 m! W8 V, u * d/ v6 l2 x2 b; O( W" s3 J' v2 \4 C3 G- k
公平而言,这种溢价确实存在。像以太坊、Solana 和 BNB 这样的 Layer 1 网络,相较于总锁仓量(TVL)和费用生成等指标,一直享有更高的估值倍数。这些网络受益于更广泛的市场叙事——一个更偏向基础设施而非应用、更倾向平台而非产品的叙事。9 ]; y& |7 j0 R) s3 ?
4 B' Z9 k9 V3 \1 v+ S! w 3 y9 \# I. o0 ~+ T7 c# V" l6 r/ R8 b2 G" o+ Y
即使控制基本面因素,这种溢价依然存在。许多 DeFi 协议展现出强劲的 TVL 或手续费生成能力,却仍难以达到与 Layer 1 相当的市场市值。相比之下,Layer 1 通过验证者激励和原生代币经济吸引早期用户,随后扩展到开发者生态系统和可组合应用领域。 0 q7 e! [$ z+ d4 D # i+ J+ ^/ H$ I& R* T' {3 ]1 a' \2 P' F4 _' _& |( T& I
% I ^, x/ Y* e4 K & e. V: j) K* R6 b4 R. M. }然而,大多数应用链不过是试图通过重新包装协议来换个身份,它们既缺乏实际使用,也没有深厚的生态系统支持。这些项目常常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既试图构建基础设施,又想打造产品,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本或团队来做好其中任何一项。最终结果是一个模糊的混合体——既不像一个高性能的 Layer 1,也无法成为定义类别的去中心化应用。$ L- q0 e, t+ V+ r+ ? e
, O) S# f/ |# x- U0 l& s6 q% T% c9 O
5 @0 P' p4 f0 g$ J
那么,未来的出路是什么? ) j$ ^* ~0 { l; M1 [: F0 A7 E# y. N( E) w
; V I8 ^# u7 M. f) r% s" O! S: p! X/ u6 @: s4 }% h0 ]7 a; D
答案并不是伪装成基础设施,而是明确自身作为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并将其做到极致。如果你的协议能够解决真实问题并推动显著的总锁仓量增长,这就是一个坚实的基础。但仅靠 TVL 并不足以让你成为成功的应用链。# Q v- r0 p: E9 N* D
; I4 b. z p- S( F; T3 Z, P( h2 q T& `
: j4 t/ z/ I4 A e
真正重要的是实际的经济活动:能够推动可持续费用生成、用户留存,并为原生代币带来明确价值积累的总锁仓量。此外,如果开发者选择基于你的协议进行构建是因为它确实有用,而不是因为它声称自己是基础设施,那么市场自然会给予回报。平台地位是靠实力赢得的,而不是靠自我宣称。# A, a0 Y" ?1 F)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