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ric,Foresight News
2013 年 11 月,在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近 5 年之后,以太坊白皮书问世。
2013 年的 Vitalik Buterin
「这份初稿是我对我们称之为『密码学货币 2.0』领域长达几个月的思考和工作的结晶。」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后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另外,Vitalik Buterin 曾透露,其开发以太坊的想法来源于暴雪将「魔兽世界」中术士角色额度部分技能删除导致其被削弱,让他认识到了中心化可以随心所欲修改已有内容的可怕。
在 Fenbushi Capital 沈波的邀请下,彼时 BitShares 团队成员「巨蟹」和后来创立了币乎的咕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以太坊白皮书翻译成了中文。也正是二人将 Ethereum 的中文名定为了以太坊。
巨蟹曾解释称,「坊」的含义是工场、工作室。以太坊强调这是一个虚拟工场,玩家可以来此找工具和 DIY 组建自己想要的金融工具。
彼时加密货币市场的中心是比特币,以及莱特币、BitShares 等项目,智能合约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智能合约是什么。所以以太坊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巨蟹等人宣传以太坊纯粹是为了「割韭菜」。
但渐渐地,「以太坊」和 Ethereum 的字眼频繁出现在网络上,加密货币社区开始了对智能合约平台进行了探索,而以太坊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2014 年 5 月,Vitalik Buterin 首次到访中国,此行的目的被认为是宣传以太坊,并为以太坊众筹造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热情的确是比国外更加高涨,虽然被认为首次吸引了普通人参与了解的「大牛市」还在三年之后。
Vitalik 在博客里对此次中国行的看法是,看到了矿工和交易所,但是除了这几个公司以外没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在沈波的陪同下,Vitalik 第一次跟中国的加密货币社区碰面,地点是上海杨浦区淞沪路创智天地的 InnoSpace,活动主办方是比特币创业营。
在这场活动上,Vitalik 做了近一个小时有关第二代加密货币相关的演讲,场下坐着达鸿飞、初夏虎、徐义吉等诸多后来推动区块链发展的重要人物。
2014 年,Vitalik Buterin 来中国参加活动后的合影
2014 年 6 月,以太坊启动了 ICO,并在 42 天的时间里募集了 3 万多枚比特币,以当时的价格计算价值约 1800 多万美元。
这在当时引起了行业的轰动,以太坊也因此遭受了不小的非议,回看那一时期的微博或者论坛可以发现,很多人对以太坊的评价都是「骗子」、「圈钱」。但 2016 年老猫在一篇分析以太坊的文章中表示,「99% 的国内比特币圈的人都错过了这次机会」。
国内对于以太坊的 ICO 正如上文所述并没有一致的看好,Neo 的创始人达鸿飞对投资显得有点顾虑,而万维链的创始人吕旭军等人却果断选择用手中的比特币投资了以太坊。吕旭军后来曾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笔投资很不明智导致其本人都不敢过多透露这笔投资。
虽然以太坊的 ICO 受争议,但也正是争议让以太坊走向更广泛的大众视野,让大家开始研究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可以让那么多人毫无保留的「梭哈」。
虽然通过 ICO 募集了大量的比特币,但 2014 年末比特币暴跌让很多人都担心以太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
不过事实是这样的担心很多余。201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成功地发布了 Frontier(前沿),也就是以太坊的第一个阶段,且并不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络。
作为创始人,Vitalik 在开发之于也在世界各地演讲。一时间,开发者、矿工、以太坊爱好者纷至沓来,开始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贡献力量。鱼池(F2Pool)的神鱼就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支持以太坊矿工。神鱼曾表示 2014 年夏天 Vitalik 特地来拜访过国内的矿工。因为以太坊是 PoW 机制,必须要争取矿工的支持,而中国显然是其必争之地。
Vitalik Buterin 在 2018 年北京以太坊技术及应用大会上发表演讲
神鱼表示,当时他对于以太坊没有太大的感觉,不过隐约感觉智能合约可能代表着未来,因此在以太坊上测试网时,也贡献了很多显卡算力。现实是直至 2021 年的禁令之前,国内的矿工和矿池仍一直是保护以太坊安全的中坚力量。
除了利益之上的矿工,以太坊也吸引了不少很早就认识到其价值的人。
秘猿科技的创始人谢晗剑早年与其他爱好者一起创立了以太坊的中国社区以太坊爱好者,但可惜目前以太坊爱好者已经停止了运营。当在还在运营时,以太坊爱好者内容负责人阿剑称,虽然 imtoken 创始人何斌、谢晗剑等人之后陆续离开了该社区,但仍然坚持出资资助社区发展。
在多年的努力下,以太坊发展的速度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在 2015 年底,以太坊提出了一个对后来加密货币行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准——ERC-20,代币标准的统一为以太坊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一场大牛市也在酝酿之中。
2017 年加密货币市场迎来了牛市,彼时稳坐加密货币的第二把交椅的以太坊,跟随大行情一起迎来了疯狂的一年。
而那一年的牛市,主流的观点是 ICO 带来了大量的场外资金。事实上,2016 年不少 ICO 项目就开始悄悄萌芽,并在 2017 年成几何倍数增长。据 ICODATA.io 数据显示,2016 年 ICO 项目仅为 29 件,融资金额为 9 万多美元,等到 2017 年这两个数据已经分别增长至 876 件和 62 亿美元。
2014 年 11 月 以太坊 Devcon 0,Vitalik Buterin 右侧为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波卡创始人 Gavin Wood
ICO 的兴起和爆发在给创业者筹措资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潘多拉魔盒,发币成为融资渠道同样也变成了圈钱机器,不仅区块链创业公司发币,上市公司、传统互联网公司,甚至骗子和传销也走上发币的道路。
虽然问题不少,但 ICO 确实让很多人对智能合约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让以太坊的用户有了爆发式的增长,以太坊地址数从年初的 100 万增长至年底的近 1800 多万。
2017 年 5 月末,以太坊上线了 Huobi 等国内交易所,ETH 的价格在之后节节攀升,最终达到了 2018 年 1 月份的前高点 1430 美元左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泡沫的破裂。
2017 年的加密世界很精彩,但无法在此一一细说,彼时虽然有很多当前看来极度不靠谱的项目,但其中而不乏很多曾经辉煌过或为当前很多应用树立了很好模板的项目,例如 CryptoKitty、Augur 等,接下来所要讲到的 DeFi,其萌芽也始于 2017 年。
对以太坊而言,虽然其火爆的根本原因有些令人尴尬,但不得不说泡沫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几乎必经的阶段。2017 年泡沫带来了资金和人才,也让大家亲身体会了以太坊的不足之处,这为 2020 年和 2021 年 Web3 概念的风靡埋下了伏笔。
正如上文所说,泡沫同样带来了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则是促成下一轮牛市的重要引擎。
DeFi 事实上并非 2020 年才出现,而是早在 17 年就开始生根发芽。
Gnosis 早在 2017 年就提出了 AMM 模型。同年,Bancor 融资 1.44 亿美元来做基于 AMM 的 DEX,比 Uniswap 更早上线了产品; 然而却是工作一年就被裁员的电气工程师,自学代码不到一年的初级程序员 Hyden,拿着以太坊基金会给的 5 万美元做出的 Uniswap 成为了最终的龙头。
同样,借贷协议的龙头 Aave 也在 2017 年推出,彼时名为 ETHLend,于次年更名为 Aave。
Compound 与 MakerDAO,均是在 2018 年底前后发布了首个版本的产品。
这些现在看来重量级的产品,最初都反响平平,直到 2020 年 6 月,Compound 为了提高协议流动性,创新地推出了「流动性挖矿」,为提供可借资金与借款的用户分发治理代币奖励并将治理权交给代币持有者。之后,收益聚合器 Yearn 同样采取了这个策略,一场有关流动性的盛宴 DeFi Summer 就此开始。
交易、借贷、超额抵押稳定币、各种聚合器、Curve 创立的 ve 模型等各种金融基础设施,在流动性挖矿的激励下,进展神速。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以太坊上 DeFi 总锁仓量于 2020 年 11 月 9 日突破 10 亿美元后,一路飙升,一年不到的 2021 年 5 月 11 日已经达到了近 884 亿美元,并于 2021 年 12 月初达到了接近 1080.7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DeFi Summer 中间,除了此起彼伏的「金矿」,还有例如 Uniswap 和 SushiSwap 的流动性之争这样精彩的市场竞争故事。经历过的人应该有切身体会,Uniswap 本可以独占鳌头,但由于没有「随大流」推出治理代币进行激励,被 Nomi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s://www.tcelue.ooo/)
Powered by Discuz! X3.1